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主題報導
專題報導
FOCUS
:::
首頁 / 主題報導 / 期刊推薦

期刊推薦

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
都市基礎工程組
最後更新日期:2019-07-31
緣起

近年來,永續發展、綠色交通、大眾運輸導向、理智型成長等概念已成為全球都市發展趨勢,透過強調人性化之都市空間與運輸環境,在注重運輸系統發展效率之餘,也兼顧環境的負荷與民眾的安全;所以運輸系統除滿足民眾生活的機動性與可及性之外,更應滿足環境保護與優質生活之雙向需要,亦即以綠色交通的建設思維,來達到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為因應未來都市發展趨勢與改善國內過去都市發展中,長期對於幼童、老年人、身心障礙者空間使用的輕視。在面臨現況社會環境老年化人口增長與社會福利需求增加因素下,營建署積極推動人行環境改善工程,藉由舒適安全的步行空間規劃,連結大眾運輸交通節點,達到以環境規劃為主體的社會照顧,進而落實全民照護責任。

市區道路人行環境空間改善類型

以人為本的友善道路環境應提供民眾安全的步行環境與休憩等活動使用,市區道路人行空間改善,應考量兩側土地使用特性,並依各案件實際範圍之規劃使用情形,因應道路空間條件不同,同時考量網絡系統之整合串聯,依據其使用方式,大致區可分為通學步道、大眾運輸場站周邊、商圈徒步街、 一般住商混和街道、純住宅區街道、河川水岸、廟埕街區市集等七種空間類型,各類型應具備舒適、便利、連續等基本要求。以下將針對人行環境主要臨接之各空間類型進行改善說明。

一、通學步道環境改善

通學步道是莘莘學子及家長每天都會接觸的人行空間環境,對於空間便利性與安全性都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與感受。如能配合學校圍牆整建計畫,以視覺空間穿透及借景的設計手法,及配合部分校園空間退縮,將會減少生硬圍牆對行人產生的疏離感,且能透過視覺穿透性較高的圍籬將校園內的綠化景觀分享於外部行人空間,不僅能提升城市環境美學,也能達到伸展人行空間的視野,提升市民休閒生活空間之品質。

二、大眾運輸場站周邊

大眾運輸場站周邊行人出入頻繁,需設置一連續性行人專屬通行動線,降低人與車之間的衝突,創造安全適意的人行空間,並應兼顧無障礙環境設計,以提供行動不便者、輪椅及嬰兒推車便利設施。另考量使用交通運具通勤轉乘之便利性,並因應節能減碳,應將市區自行車道系統之串連納入考量。

三、商圈徒步街區

商圈徒步區以商業活動為主軸,在規劃上應首重行人之安全性及適意性,應避免各型機具及車輛隨意進入(管制進入時間),造成使用者之不便與顧慮。商圈出入口或節點處可利用鋪面材質及顏色上多樣性變化及應用,增加商業活動空間的熱鬧氛圍,並達到視覺空間界定的效果。徒步區應考量設置無障礙通行環境,除清掃孔加設蓋板外,車阻、進水格柵等影響用路人安全之設施不宜設置。

四、一般住商混合區

人行道常與騎樓或開放空間銜接,易有高程上之差異,可藉由設置階梯、斜邊或導排水淺溝來處理,藉此醒示行人兩者相異空間之轉換。鋪面材料應單純化,鋪面之表面質感不宜凹凸過大,亦不宜過於光滑。色彩不適合過於花俏、複雜,儘量以單純、沉穩及配合週遭環境,亦勿選擇過多種類之鋪材,降低對行人之視覺負擔,方能給予行人充分安全之行走空間。

五、純住宅區街道改善示範

可透過非直線性道路的設計,利用道路寬度的縮減和方向的改變及入口標示和跳動路面,讓車輛達到減速行駛的功能並能提高對環境的注意力。利用植栽、花台和標示設施設置休憩活動區域及小型停車空間,以達到提升人行空間的安全性。另於12米以下巷弄,以綠色瀝青劃設1~1.5 米寬的標線型人行道,增加行人的用路安全性,提醒車輛駕駛注意行人及減低車速。建議如在考量車流量的許可下,將巷弄改制為單行道。

圖.住宅區人行空間-非直線式巷道規劃配置圖
圖.住宅區人行空間-非直線式巷道規劃配置圖
六、河川水岸周邊

利用原有河堤空間設置行人專用步道,於現地環境許可下,搭配設置賞景平台增加行人活動空間及眺望賞景功能。如河堤空間環境允許下,可將人行空間與自行車空間規畫於同一高程,運用連續性綠帶設置方式將自行車道與人行環境做一安全性阻隔,同時部分車流量大的臨堤道路上可設置綠帶作為自行車道與車道之安全阻隔。另外,連續性綠帶建議每8~10 米間距中保留1~2 米以上之開口,做為臨時穿越的空間。

七、廟埕街區市集人本環境之改善

廟埕廣場為地方信仰中心,常年會有各類型廟會舉辦及集會活動,可藉由鋪面材質轉換及顏色之變化,形塑其特殊的歷史、人文的特色空間場所; 周邊街區多為市集或商業活動區,為車輛機具通行、上下貨物頻率較高之區域,應採用耐磨佳、抗汙力強、乘載力高及經費需求較低廉之鋪面材質,諸如壓花地坪、PC刷毛等,考量用路人安全應朝設置無障礙通行環境為目標,於行人主要通行路徑除清掃孔加設蓋板外,車阻、進水格柵等影響安全之設施不宜設置。
表.市區道路空間特性分類表
空間類型 各類型工項
通學步道 人行道、標誌標線、植栽美化、安全警示、停等空間、街道家具
大眾運輸 自行車交通標誌及指示系統、無障礙設施、候車亭、停車彎、停車空間、自行車停放空間、綠地(或植栽綠帶) 、廣場、休憩設施
商圈徒步街 人行道、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招牌及騎樓整平、無障礙設施、入口 廣場、地坪鋪面、排水設施、座椅、垃圾桶、植栽、花台、夜間照明、公共 藝術、停車空間
一般住商混和 人行道鋪面改善、標誌標線、植栽綠帶、照明系統、排水設施、停車空間、 車阻
純住宅區 人行道鋪面改善、標誌標線、安全警示、植栽綠帶、照明系統、排水設施
河川水岸 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步道鋪面改善、座椅、綠美化、入口廣場、照明系統、休憩設施、停車空間
廟埕街區市集 鋪面改善、騎樓整平、入口廣場、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夜間照明
備註:各工項施設後仍應保持人行道之暢行性及安全性
艋舺大道人行環境改善工程
艋舺大道人行環境改善工程
新竹縣湖口鄉漢陽路人行空間改善工程
新竹縣湖口鄉漢陽路人行空間改善工程
嘉義縣中埔鄉提升市區道路品質及人行空間改善工程
嘉義縣中埔鄉提升市區道路品質及人行空間改善工程
臺東市中興路人行環境改善工程
臺東市中興路人行環境改善工程

未來展望

隨著都市快速發展,機動運具使用率增加,道路容量逐漸趨於飽和,造成交通壅塞等問題,而傳統所採用的解決對策以增加車道容量為主,使得人行空間不足,步行者必須在車道上行走,提高了行人於道路上行走之危險性。而台灣已於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並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將於11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到了150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此4位中則將近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並結合都市公共通行空間(公園、綠地、街角、建築公共通行空間),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結構之需求。

發布日期:2019-07-31
 
:::
今日瀏覽人數: 
總瀏覽人數: 
最後更新日期: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我的E政府LOGO
內政部97年優良網站內政部98年優良網站內政部99年優良網站內政部100年優良網站內政部101年優良網站 內政部102年優良網站 內政部103年優良網站 內政部105年優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