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每年道路總長及面積逐年增加,瀝青混凝土使用量亦逐年增加成長,而熱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在法規的限制下,瀝青刨除料添加上限為40%,剩餘之刨除料只能堆置於廠內,導致多年來各縣市之廠商陸續貯存之刨除料已達飽和,進而衍伸出相關環保的問題,其如何去化與資源再利用也是目前產官學界積極尋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本署透過研究計畫運用新工法與新技術推動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試辦,解決刨除料堆置問題及使用方式,兼顧營建廢棄物再利用與永續發展。


(一)縮短施工時程:回填後即可進行路面復舊,與控制性低強度混凝土工時比較下,可縮短約1.5小時之施工工時,提早開放通車時間。
(二)強度高:材料強度高於一般級配粒料底層之2倍,可提高道路鋪面乘載能力。
(三)使用100%瀝青刨除料: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使用100%刨除料作為粒料使用,可減少瀝青刨除料囤積空間,達到瀝青刨除料完全去化之目標。
瀝青冷拌再生工法在歐美地區及中國大陸已被廣泛的使用,近幾年的發展也日趨成熟。而在臺灣,隨著過去節能減碳的意識逐漸受到重視,加上循環經濟議題的發酵,過去在鋪面工程上常使用的熱拌瀝青混凝土工法,無論在拌和或是滾壓過程中所伴隨的高溫作業,對整體環境危害極為嚴重,因此,本署協調臺北市政府於南港區經貿一路進行冷拌瀝青混凝土試鋪,試鋪施工順序如圖3至圖10,此外,為推廣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及後續輔導試辦作業,本署召開全國性輔導說明會並輔導直轄市現地試辦,藉由試辦工程之成果資料回饋,以加強地方政府使用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之信心及經驗,最終達成提升刨除料再生循環使用率及解決刨除料未能去化之堆置問題,以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










